必赢优惠y272net

浙外新闻


中德教师培训合作项目十五周年庆典暨教师发展与校本培训研讨会隆重举行



来源:校党委宣传部 作者:编辑:时间:2004-11-04

  11月3日,中德教师培训合作项目十五周年庆典活动在必赢官网芳草苑隆重开幕。国家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岑建君、欧洲处副处长刘立新,
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副厅长郑继伟,省外办主任阮忠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必赢官网党政领导吴聚芳、王建华、徐颂列以及部分兄弟省市师干训机构、本省地市师干训中心的有关领导,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狄爱鸽,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小学科研所监督处处长西舍尔,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总干事长韦特奥夫、中国处处长维尔克、项目长期专家海因里希等共同出席了庆典大会。  
  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后,维尔克先生宣读了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长莫尼卡·霍麦尔女士的贺信。霍麦尔女士在贺信中表达了对中德友谊及合作成果的祝贺,并表示将对中德合作项目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岑建君副司长宣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贺信。袁贵仁副部长在信中充分肯定了中德合作项目在中国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以及为中德友谊所作的贡献,并对中德项目的继续合作寄予了新的期望。
     盛昌黎副省长代表省人民政府致辞。她对中德合作十五年来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省师训中心以此次庆典为契机,在对外合作交流中,开拓视野、博采众长、励精图治、继往开来,为建设教育强省,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韦特奥夫总干事长作为德方代表在会上致辞。他简述了中德合作项目以“教育保障”为主题的工作方向,表达了普及和完善基础教育的愿望,并希望通过中德合作项目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帮助。他认为,中德合作项目是达成两国友谊的坚实基石,签署第六期合作协议正是基于对以往合作成果的肯定。他表示对中德双方各项工作十分满意,并相信将来的合作能取得更大的成果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庆典大会前,中德教师培训项目第六期签约仪式在芳草苑会议室举行。在友好和愉快的气氛中,中方代表郑继伟副厅长与德方代表韦特奥夫总干事长共同签署了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的中德教师培训项目第六期合作协议书。中德双方领导及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庆典大会后,德方巴伐利亚州中小学教育科研所质量监督处处长西舍尔先生作了为期两天的“教师发展与校本培训研讨会”的首场学术报告。此次研讨会,还将听取省师训中心副主任肖远军博士《关于校本培训的几点认识》、杭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刘堤仿《校本培训培训者的理念与行为》等来自全省十一个下设点代表们所作的有关“校本培训”的学术报告。会上还将举行交流讨论会,以及中德项目合作十五年来的经验、成果总结会,就中德第六期的项目合作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相关链接
  1988年春天,浙江省教育厅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教师培训合作项目浙江省富阳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秀丽的富春江畔成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合作交流的拓展深入,1998年元旦,中心迁至浙江教育学院,更名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并成立中心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副厅长阮忠训任组长,教育厅师范处、人事处、外事处等部门的领导为组员。省中心主任由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宗炜、徐颂列担任。
  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与德方长期专家的密切下,举办了富有特色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师教育理论研讨活动,组织了不同层次教师赴德考察学习,建构了覆盖全省的四级教师培训网络,设立了以省级培训中心为主导、以县级培训机构为主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并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为推进浙江省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部分边远省(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
  十五年来,中德双方友好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已派各类教育考察团27个,有182人成功赴德国考察学习;在中心及下设点成功举办德国专家培训班198期,参训人次达8987名;有2名中心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圆满完成进修任务回国;并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639期,已培训中小学教师32485人次,其中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0500名,培训市、县培训机构教师1900名,省级名师名校长1400名,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4713名。承担国家级新课程培训者培训:小学数学班3期141名、小学语文班1期45名、中学英语班1期49名。省中心充分发挥各市(地)下设点的辐射作用:德国专家直接下到下设点开展培训活动;省中心和下设点联合办班;加大对下设点的业务指导,从而整体推进全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促进了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我国其他省份的继续教育产生了影响、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