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先行地。这些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现代化站上了新起点。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教育普及走在前列,教育质量和公平达到新高度,教育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现在,浙江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部分主要指标接近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总体具备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上,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优先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建成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浙江力量。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浙江教育现代化
我们要模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负冀前行,奋力开创新时代浙江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必须旗帜鲜明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教育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如磐石、毫不动摇。必须旗帜鲜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第二,以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展现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担当。坚持把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先手棋,引领和支撑全省现代化。我省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不但要与“两个高水平”的总体进程相适应,更要体现教育的优先地位,在全省各项事业中率先高水平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比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先一步、快一步,还要在发展质量上好一步、进一步,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力争2035年总体上达到发达经济体前列水平。
第三,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准,努力实现人人成才、全面发展的期盼。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浙江教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不够高。要始终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辩证地思考并切实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切实增强每个人的教育获得感和认同感。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紧扣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式和治理现代化。
第一,如何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下功夫”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加强品德教育,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教育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把提升关键能力作为智育重中之重。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敏于求知、勤于学习,不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开阔视野,求得真才实学。在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特质,做到学以致用、学用互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把广大学生从死记硬背、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全面培养善于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能力素养。要把体育美育作为刚性要求。学校要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立刚性管理机制,确保开齐开足上好美育体育课,全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把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督导评估中。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实践教学、校内劳动、校外劳动等多种形式,塑造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素养。学校要为劳动教育留足时间、创造空间,广大家长也要鼓励引导孩子参加劳动。
第二,如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直接决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评价一个地方教育工作怎么样,主要看是否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推动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建设良好教育生态。要建立完善教育现代化指数评价和发布体系,科学评价地方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评价一个学校办得怎么样,主要看立德树人的成效好不好。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成人的台阶、成才的摇篮、成就梦想的起航地。评价一个老师当得好不好,主要看是否把师德师风挺在前头,能不能教好书、育好人。要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从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质量等综合维度来评价考核,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不优秀,主要看是否全面发展。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既要看学业成绩,也要看综合素质,看学生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习惯养成,看学生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如何补齐基础教育中的突出短板?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好改革利器,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要着力破解中小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减负”减的是不合理的课外负担和不合理的课内负担,减的是机械重复的刷题训练,减的是超纲超前教学,做到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指挥棒的顶层设计问题,中小学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严格按课标教学、依课标命题,促进教、学、考相一致。社会要共同关心孩子成长,健全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切实扭转片面强化“应试”教育的导向。二要着力解决公办和民办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发挥公办教育的主体作用,提升办学质量,扩大公办教育优质均衡的覆盖面,使之成为满足人民期盼的主渠道。坚持公民办教育政策上平等、招生上同步、管理上统一。三要着力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建设,启动教育现代化县建设,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行和完善教学模式、运行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软件的标准化,用标准化引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区域内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学校下沉,畅通城乡、校际间共享渠道。加快资源共享信息化,大力推行同步课堂、“名师飞课”“微课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做法,促进优质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共享,努力实现薄弱地区和名校优质教育资源零距离。完善政策扶持,把教育作为山海协作、新一轮扶贫帮扶的重要内容,推进教育方法互鉴、教育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确保跟上全省教育现代化步伐。
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以高水平大学支撑“两个高水平”建设
高等教育是制约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要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加快走出一条浙江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做好“双一流”引领带动的文章。集中力量推进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使毕业生素质、教师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加快达到世界一流标准。支持推动西湖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分类指导、精准支持。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省重点建设高校,要争取早日进入“双一流”。其他高校,要按照特色化、内涵式、高水平发展的要求,鼓励做精做强特色优势学科,省里也要给予更大、更精准的支持。
第二,做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培育的文章。积极引进高水平大学来浙江举办校区(分校),发挥浙江大学吸引国外合作院校的优势新办中外合作学院,支持省内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二级学院,加大与上海等地高校对接合作,稳步推进“丝路学院”建设。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既要引进增量,也要注重提升存量。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学科做强,下一步可以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高校和高校之间进行科研合作、资源整合的尝试。着力点还是要放在高校内部学科资源的整合上,坚持以学科为主线,研究解决一些高校学科重复建设、资源分散、什么学科都有、什么学科都不强的问题,引导我省高校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之路。
第三,做好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文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全面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协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高等教育重点区,引导高等教育资源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和大湾区重点集聚区部署。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严把出口关。聚焦科技创新源头供给,高校要与科研院所、企业深化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协同攻关,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加强制度供给。聚焦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强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阵地作用,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向,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普通本科的通道,建成全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大力培养新时代好教师,打造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深化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激励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对高校绩效工资水平要动态调整,因地制宜加大教师住房保障力度,持续改善教师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教师强,则学校强、教育强。教师队伍要强起来,书记校长队伍先要强起来。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选好配强书记校长,让书记和校长成为有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师德风范、人格魅力和责任担当的学校领导者。要关心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教师。加大教育投入并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骨干教师以及乡村教师倾斜,使他们都能够从容教书、安心做学问。要激励更多的优秀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健全班主任激励机制,构建专业成长平台,拓宽班主任成长通道,增强岗位吸引力。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打造2至3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师范院校要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确保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创新师范生招生和培养方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支持高水平综合型大学设立师范专业,共同参与教师教育。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建立健全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抓好谋划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以党建工作引领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要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下,也要管好网上。要加强校报校刊和网络治理,严明教学纪律,发扬斗争精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意识形态阵地。要理直气壮开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特别是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
加强教育现代化政策保障。坚持优先发展、超前发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齐心协力抓实抓好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教育投入的政策,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好教育部门引导教育资金投向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依法治校、依章办学。结合“基层减负年”活动,大幅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考核,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清廉教育”“清廉学校”建设,压实各级各类学校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全省教育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