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周金玲,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必赢官网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动力系统、生物数学等研究。2019年入选校第一批弘毅英才。
早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周金玲老师便开始了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的研究。“当时我的研究都还侧重于基础和理论研究,但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了,要想实现自身学术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探索学科交叉研究,经过深入思考,我后来选择了应用型方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读博期间,她研读了不少以动力学系统为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文章。期间,她关注到微分定性理论在生物数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这项研究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自身有着微分方程的理论研究基础,这让她找到了新的研究对象——生物数学应用研究。
有了新方向,接下来便是持之以恒地深入挖掘。中国科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她养成了孜孜不倦的学习习惯,保持着对学术研究无限的热爱,这些都是她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源动力。
2017年,周老师申报的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立项,这是她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该研究成果为生物数学领域的建模提供了理论参考,丰富和发展了动力系统的相关理论,同时也给相关部门和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在项目研究中,她构造Lyapunov函数的有效方法,也为后期项目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技术支持。
追求的后面没有句号,周老师在学科交叉应用的道路上继续奔跑。2022年,她申报的课题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次,她聚焦模型行波解存在性、不存在性及无穷远处的收敛性,深入研究动力学行为,期望为相关领域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模型的行波解”也得到了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以及同行的参考借鉴。
其实,周老师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已有8个月的身孕。面对准备申报材料时大大小小的难题,她努力克服身体上的不适,从烈日炎炎到朔风凛冽,从晨光熹微到日薄西山,她从未停歇思考。对于涉足未深的生物数学领域,她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反复查阅中外生物学文献,收集权威数据,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回忆起那段时光,她笑着说:“身体上暂时的不适不会成为我科研道路上的阻碍,灵感也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肚子里的宝宝是我科研路上的最好陪伴,他见证了我克服困难的每一个瞬间。”
2014年入职至今,周老师在《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数学物理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这些研究呈现着独特的见解与研究方式,为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谈及青年教师如何参与学校持续推进的有组织科研时,周老师建议:首先要找准研究方向,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做研究;其次要研究有价值的问题,并积累相关研究基础;最后,要学会和同行专业人士沟通和交流,主动寻求帮助。“数学研究常常是枯燥乏味的,不过我在浙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事,我们会经常交流研究心得,寻求破解难题的新路径。”提到同事们,周老师不由得会心一笑。学校组织的“博达沙龙”是她经常参加的活动之一,她认为,“一个学者的研究面是有局限性的,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研究,不同的思想交融在一起,一定会开出别样的花。”
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她积累了许多心得,也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教学风格里。在课堂上,她注重培养发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她眼中,不管学习哪个专业,思考都是弥足珍贵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她总是叮嘱学生仔细再仔细,引导他们严谨对待,并向他们强调要“做好一件事”,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事”。
学生眼中的周老师富有责任心和亲和力。高数课程是许多文科类学生的“软肋”,她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周老师坚持用板书讲解问题,一节课下来,黑板写得满满当当。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自主发现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2022级国商1班的张依冉这样形容周老师的高数课堂。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展理念,在周老师看来,这给学校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学校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来推动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整体竞争力。目前,周老师所在的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正围绕教材对比、中考试题分析、中学数学建模这三个发展方向凝聚研究力量。而周老师选择将中学数学建模作为接下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她希望在学校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的平台中,与团队老师们在中学数学建模这一领域另辟学术研究新天地,为学校学科建设和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力量。